古藺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地域呈半島形嵌入黔北,西與敘永接壤,東南北三面與貴州畢節、金沙、仁懷、習水、赤水五縣(市)毗鄰。全縣轄區面積3184平方公里,轄17個鎮、3個街道、3個少數民族鄉,39個社區,246個行政村,總人口87萬人,境內居住有漢、苗、彝、回等26個民族,是全省雜散居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縣之一。解放之初,古藺隸屬于川南行署瀘州專區;1953年四川恢復建省后,隸屬于瀘州專區;1960年宜賓、瀘州兩專區合并后,隸屬于宜賓專區;1985年瀘州建市后,古藺由宜賓地區劃歸瀘州市管轄至今。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條例》和國務院決定,截止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古藺縣的常住人口數量為65195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13083人相比,減少61125人,降低8.57%;

2020年,我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8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3.7億元,同比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8.7億元,同比增長0.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7.4億元,同比增長5.0%。

中文名

古藺縣

外文名

Gulin County

別名

藺州、落鴻、郎酒之鄉

行政區劃代碼

510525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省瀘州市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

面積

3184

下轄地區

3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3個鄉

政府駐地

古藺鎮府前街21號

電話區號

0830

郵政區碼

646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黃荊老林、太平古鎮、大黑洞景區等

機場

古藺通用機場(規劃)

火車站

古藺站、五里坡站、大村站、龍山站、青龍站

車牌代碼

川E

地區生產總值

179.8億元(2020年)

人口數量

651958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方言

西南官話-四川方言-瀘州話-古藺方言

歷史沿革

太平古鎮

在一萬多年前,古藺曾生活著遠古人類且已開始創造人類文明。

秦漢時代,古藺為西南夷城,系彝、苗、羿人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古藺有夜郎國之稱。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的使者為尋找往印度的通途,經過夜郎,夜郎國君發出“漢孰與我大”之問。其實,那時的夜郎也是大國,中心即在古藺一帶,“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唐元和元年(806),在納溪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設置了羈縻藺州。州治在今興文縣政府所在地中城鎮,領舸龍、舸支、宋水、盧吾四縣。以彝族首領為州刺吏,屬劍南道瀘州。

唐末,南詔地方勢力坐大,瀘州、藺州等地全部落入南詔手中,此后這一地區長期脫控。

北宋中期時,才陸續收復,但也只能設置為羈縻藺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廢藺州,并入江安、合江二縣。屬潼川府瀘州。

宋廷南遷后,這一地區又被新起的大理政權所割據,大理下屬的各部,分據了這片土地,逐步發展成“芒部”、“水西”、“永寧”三大部。

元朝統一后,朝廷才將這三部分別設置了土司,其中永寧宣撫司的轄地大致與唐代羈縻藺州的轄地相同。

元代,古藺先屬四川行省永寧路,后屬四川行省永寧宣撫司。

元末明初時期,黔北彝族沿赤水河北上,奢崇明在古藺建奢王府;發動叛亂,占據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今屬貴州?。?,建國號“大梁”,設丞相、五府等官,全蜀震動。彝族著名歷史人物“奢香”出生于古藺奢王府,后繼夫任水西土司首領。

明代,古藺先后屬永寧長官司、永寧安撫司、永寧宣撫司和四川布政使司敘州府敘永軍糧廳。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軍平定四川,置永樂衛,二十三年置白撒(今雙沙鎮)千戶所,與四川“永寧宣撫司”(土司)同城而治,衛所隸貴州都司。

明天啟三年(1623),置敘永善后廳。

奢崇明造反失敗,崇禎三年(1630)明王朝改土歸流,撤銷永寧宣撫司,建敘永善后廳(旋改為軍糧廳)隸屬敘州府(今宜賓市),而永寧衛繼續存在。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永寧路,軍糧廳改名敘永廳,仍隸敘州府;永寧衛改建為永寧縣,隸屬貴州威寧府。

雍正五年(1727),裁敘永軍糧廳并入永寧縣,劃永寧縣屬敘州,古藺屬永寧縣。雍正八年(1730),敘永廳升格為直隸廳,直隸四川;永寧縣同時劃歸敘永直隸廳管轄。雍正九年(1731)置古藺巡檢司于古藺州,隸敘永廳,設永寧縣巡檢,與敘永直隸廳土(煙土)稅局并駐古藺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治安形勢的變化,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廿五日(2月26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報請朝廷批準,永寧縣遷治古藺場。宣統元年(1909),永寧縣正式更名古藺縣,屬永寧直隸州管轄。

清宣統三年十月初七(1911年11月27日),古藺保路同志會在縣城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古藺獨立,成立古藺縣大漢軍政府,李曉青任都督。同年12月6日,蜀軍政府派馬集成等13人來藺視察。次日,李曉青派兵殺害馬集成一行12人及同志軍10人。同月21日,殺害古藺同盟會重要成員周南,史稱“打馬殺周”。

民國二年(1913),古藺屬下川南道。

民國九年(1921),鄧均吾去上海參加創造社,為首批社員之一,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創辦《創造季刊》。

民國十三年(1925年),鄧均吾回到古藺縣執教,傳播新文化、新思想。

民國十九年(1930),古藺屬四川省政府,同年廢永寧直隸州,古藺縣隸屬于四川省永寧道。改軍政府為縣知事公署。

民國二十一年(1932),古藺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元月29日至3月22日,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三進古藺,歷時54天,數百名古藺青年農民和知識分子參加紅軍,為古藺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二十八年(1939)2月,中國共產黨古藺縣黨員代表大會在縣城秘密舉行,決定成立鎮龍山、貴州土城兩個區委。

1949年7月,成立中共古藺中心縣委;同年8月,中共古藺中心縣委在印合鄉召開委員會,制定保護干部、護廠、護路、護校、護檔為重點的行動計劃,加強統戰,爭取中間力量,整頓地下武裝,準備迎接解放。

1949年12月10日,古藺解放,城區數千群眾迎接解放軍入城。古藺縣政府成立,曹仁炎任縣長,周啟銳任副縣長。同日,夏一勤、何顯宗、曹仕炎、周啟銳組成中共古藺縣委員會,夏一勤代理中共古藺縣委書記。

1950年7月14日,中共古藺縣委書記萬德舟,縣長杜永田率縣大隊、公安隊、政府機關武裝工作人員,配合解放軍一二四團向古藺進發,擊潰沿途各路土匪,于15日下午會師古藺縣城,第二次解放古藺。

1951年10月,721名古藺青年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

1952年5月,全縣135個鄉(鎮)土地改革結束;屬四川省隆昌專員公署。

1960年,古藺改隸瀘州專區,古藺縣隨瀘州專區并入宜賓專區。

1985年,省轄瀘州市成立,古藺縣屬瀘州市。

1986年12月,瀘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敘永師范古藺教學點撤銷,并入敘永師范校。

1991年3月,四川省文化廳委托重慶自然博物館到石屏鄉野貓洞實地考察,再次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8枚,地質年代為新生代第四世紀更新世晚期,定名為“古藺人”。[4]

2008年3月,古藺縣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總結表彰大會暨百年縣慶啟動儀式在縣城體育中心隆重舉行,揭曉了“古藺精神”、“縣慶主題”、“縣花”、“縣標志”。9月22日,古藺縣城公交車正式運營。

2009年3月25日,在四川省深化和擴大擴權強縣試點工作會議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古藺縣為四川省級擴權強縣試點縣。

古郎洞風景區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2020年6月8日,古藺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3個鄉。政府駐地古藺縣古藺鎮府前街。

類別

名單

街道

彰德街道、金蘭街道、永樂街道

太平鎮、二郎鎮、德耀鎮、雙沙鎮、丹桂鎮、龍山鎮、大村鎮、石寶鎮、觀文鎮、茅溪鎮、石屏鎮、皇華鎮、東新鎮、馬蹄鎮、椒園鎮、黃荊鎮、白泥鎮

大寨苗族鄉、馬嘶苗族鄉、箭竹苗族鄉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鎮、保、甲規模調整歷時五年結束,全縣共劃3區、1鎮、34鄉、509保、5349甲。

1953年,古藺縣設16個區,6個鎮,162個鄉;后幾經調整,1958年改鄉為人民公社。

1984年,復改人民公社為鄉,古藺縣轄10個區,1個直屬鎮,72個鄉。

1986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消二郎、復陶、新華三個鄉建制,設立二郎鎮,原三個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二郎鎮。同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古藺縣將箭竹、烏龍、大寨、馬嘶四個鄉改建為四個苗族鄉。

1987年,經省政府批準大村區所屬的復陶、二郎、新華三個鄉合并組建二郎鎮,將箭竹、烏龍、大寨、馬嘶4個鄉(馬嘶鄉從建新劃入部分地域)改建為苗族鄉。

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將古藺縣組建為12個鎮17個鄉(其中4個苗族鄉)。

1997年,古藺縣面積3181平方公里,人口70.8萬,轄12個鎮、17個鄉(包括4個民族鄉),614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4558個村民小組。

2004年,古藺縣全面推行強村擴組,古藺縣由原來的614個行政村調整為269個行政村,23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16個社區。村建制調整后,有的鄉僅管轄2—3個行政村。古藺縣面積3182.3平方公里(實控3183.5平方公里),轄12個鎮、13個鄉、4個民族鄉。

2006年9月,撤銷建新鄉、玉田鄉和烏龍苗族鄉建制;轄12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2015年月,四川省發布《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古藺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批準古藺縣護家鄉、金星鄉、石屏鄉、土城鄉撤鄉設鎮,其中金星鄉更名為皇華鎮。至此,古藺縣轄區從原來的12鎮14鄉變為16鎮10鄉。

2017年1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古藺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批準古藺縣撤銷魚化鄉,設立魚化鎮;撤銷東新鄉,設立東新鎮;撤銷馬蹄鄉,設立馬蹄鎮;撤銷椒園鄉,設立椒園鎮。至此,古藺縣轄區從原來的16鎮10鄉變為20鎮6鄉。

2018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古藺縣撤銷桂花鄉,設立桂花鎮;撤銷黃荊鄉,設立黃荊鎮;水口鎮更名為茅溪鎮。至此,古藺縣已有22個鎮,僅4個鄉。

2020年6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古藺縣撤銷古藺鎮,設立彰德街道,將原古藺鎮彰德社區、蘭馨社區、崇文社區、奢香社區、勝藺街社區、商業街社區、西城街社區、香山村、成龍村、飛龍村、太平街村、建國村、聯合村、龍坪村、棗林村、芭蕉村、寶靈村、三道水村、光輝村、漆山村、小水村、長嶺村和德耀鎮福來村1至2組及黃荊鎮龍爪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彰德街道管轄;撤銷護家鎮,設立金蘭街道,以原護家鎮和原古藺鎮東城社區、城北街社區、東新街社區、火星村、廣惠村、朝陽村、金山村、北朝村、青陽村、玉田村、王堂村、頭道河村所屬行政區域為金蘭街道的行政區域;撤銷永樂鎮,設立永樂街道;撤銷桂花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黃荊鎮管轄;撤銷魚化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龍山鎮管轄;撤銷土城鎮,將原土城鎮土城街社區、土城村、天井村、風光村、裕華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二郎鎮管轄,將原土城鎮大山村、堰塘村、贊臺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村鎮管轄;撤銷白泥鄉,設立白泥鎮。

地理環境

紅龍湖

位置境域

古藺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7°41′~28°20′,東經105°34′~106°20′之間。南東北三面與貴州省畢節、金沙、仁懷、習水、赤水等五市(縣)相連,西與敘永接壤。全縣幅員面積3184平方公里??h政府駐地為古藺縣古藺鎮府前街21號。

地形地貌

古藺縣位于四川盆地最南緣,處于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帶烏蒙山系大婁山西段北側,古藺縣呈半島狀伸入黔北。境內海拔300—1843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地形起伏較大,山巒聳立,溝壑縱橫,“七山一水兩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區縣。境內地層古老,構造復雜,灰巖出露廣泛,有大小山體486座。

氣候條件

古藺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邊緣向貴州高原過度地帶,具有四川盆地氣候和貴州高原氣候特征。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寒冷。氣溫差異大,無霜期長,年降雨量偏少,濕度適中,日照較充足,常年多夏伏旱。古藺縣垂直氣候明顯。古藺縣不同地域氣溫分布差異大,具有四川盆地南部高溫和貴州高原乍寒乍暖的特點。

全縣平均氣溫12.4—18.6攝氏度之間;不同季節日照變化差異大,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日照564小時,占年日照時數的43%,冬季日照123小時,占年日照時數的9.6%;全縣無霜期長,年平均在260天以上,適宜作物生長期長。

水文環境

赤水河流經古藺境域,境內有古藺河、鹽井河、白沙河、馬蹄河、菜板河等小河21條,小溪225條。境內地勢高峻,河谷深切,石灰巖地貌區溶洞水、冷泉水溢出。

美酒河風景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5年3月,古藺縣可種植面積為420萬畝,占總幅員面積的88%,可種植面積中,耕地147.3萬畝,非耕地272.6萬畝,非耕地占可種植面積的65%。

林業資源

2015年3月,古藺縣有林業用地238.8萬畝,林業用地占整個幅員面積的50.2%,森林覆蓋率已達49.65%。其中公益林面積有238.4萬畝,重點分布在黃荊林區及赤水河沿岸和廣大巖溶地區;用材林面積達到95萬畝,林木蓄積量達446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2015年3月,古藺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無煙煤、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綠豆巖、磷鐵礦、銅礦、磷礦、鉀礦、高嶺土、方解石、礦泉水等25種。

尤以無煙煤儲量最多,全縣有20個鄉鎮分布有無煙煤資源,全縣已探明儲量45億噸,遠景預測儲量60億噸,煤層氣儲量達1001億立方米,占全省的28%。境內礦區東西向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其中煤系分布和儲量預算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其次為硫鐵礦,分布廣、品味高達20%,已探明儲量超過17億噸,遠景預測儲量27.7億噸。石灰石遍布全縣29個鄉鎮,石灰石產出層位多、厚度大、質量優,時空分布廣,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及侏羅系均有石灰巖產出。沿古藺復背斜構造兩翼呈東西向展布,預測儲量達800多億噸。

生物資源

古藺花奔種類繁多;野生喬木類樹種有250多種,其中珍貴者有水杉、銀杏、紅豆杉、三尖杉、福建柏、珙桐、連香樹、紅豆、香果、鵝掌楸、二月花、香樟、楨楠、絲栗、樺木等,一般的如杉、松、柏、青杠、泡桐等數量很多,灌木類有烏泡、山茶、火棘、碎米柴等數十種。

蕨類有23個科、30多個屬、100余種。其中珍貴者有觀音坐蓮、鳳尾蕨以及號稱“活化石”的桫欏,野生食品類有竹筍、獼猴桃、紅籽(火棘)、蕨苔、蕨根、野生食用菌、薇菜等。

古藺縣是四川中草藥主產縣之一,據古藺縣中草藥資源普查資料,列有藥名、植物名稱,藥用部位及藥用功能的植物中草藥有133科、547屬、843種,其中中藥材247種,草藥587種,動物藥材68種,總計902種,珍貴的有麝香、牛黃、熊膽、豹骨等,希缺的有天麻、黃柏、黃蓮、銀花、厚樸、天冬、白術、杜仲、吳萸、桃仁等。

古藺縣兩棲動物共計8種,分屬1目4科,其中中華蟾蜍、華西雨蛙為中國特產品種;爬行動物共計23種,分屬2目7科,具有較大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蛇類,如玉錦蛇、竹葉青、黑眉錦蛇、烏梢蛇等;全縣有鳥類134種,分屬14目33科,其中6種為中國特產鳥;屬于國家二類保護的鳥類有13種,占四川省同類保護種類的17.1%,屬于省重點保護的有小鸊鷉、鷹鵑及夜鷹3種,占四川省同類保護種類的7.5%;全縣的獸類共計47種,分屬8目21科,其中竹鼠、紅白鼯鼠、復齒鼯鼠、藏酋猴及毛冠鹿等5種為中國特產獸,屬于國家1類保護獸類有豹和云豹兩種,占四川同類保護種類的18.18%,屬于國家2類保護獸類有獼猴、藏酋猴等12種,占四川同類保護種類的42.86%,黑熊、豺、金貓、林麝、水獺、大小靈貓的數量均在100只以下,鬣羚,斑羚的數量在200只以下,而獼猴、藏酋猴、黃喉貂的數量均在50只以下,除獼猴、藏酋猴分布較廣外,其余種類大多僅分布于少數林區,屬于省重點保護的獸類有豹貓、赤狐和毛冠鹿3種,占四川同類保護種類的27.27%,三有保護名錄動物主要有小麂、野豬、豪豬、花面貍等。

農業資源

古藺農業生產中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洋芋為主,經濟作物有甜橙、茶葉、高粱和蔬菜等4類。

古藺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豬、牛、羊為主;丫杈豬、古藺馬羊和川南黃牛列入《四川畜禽品種志》。是中國國家農業部全國肉牛養殖和商品豬養殖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基地縣、中國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和四川省第二輪現代畜牧業重點縣。

水能資源

古藺縣水資源總量14.28億立方米(不含赤水河過境水量60億立方米);赤水河流經古藺長120公里,落差320米,可供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達76.5萬千瓦。全縣有?。ǘ┬退畮?8座,?。ㄒ唬┬退畮?座,山平塘1056口,引水埝3600余條,水資源開發利用量約1億立方米。小型水電站44座,總裝機14000千瓦。

人口民族

2012年,古藺縣出生人口10800人,占全年出生人口控制數的93.1%,出生率12.58‰,人口自然增長率5.48‰,符合政策生育率86.55%,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5。

2015年,古藺縣人口自然增長率6.07‰;人口總數為873076人,流動人口132425人。境內居住有漢、苗、彝、回等12個民族,是四川省雜散居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縣之一;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7萬人。

2017年,古藺縣有常住人口87萬余人,城區常住人口11.6萬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古藺縣常住人口為651958人。[2]

太平古鎮

經濟

綜述

2011年古藺縣生產總值(GDP)90.45億元,增長17.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1億元,增長5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04億元,增長22.1%。

2012年,古藺縣依法公開招標建設項目48個,招標率100%,預算造價7.38億元,中標金額6.95億元,節約資金0.88億元,節約11%;完成各類項目比選180個,預算造價1.57億元,中選金額1.35億元,節約資金0.22億元,節約14%。

2013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15億元,比2012年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4.8億元,比2012年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比2012年增長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億元,比2012年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80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1%和13%。

2014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26.7億元,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4.8億元,與2013年基本持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7億元,比2013年增長3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57億元,比2013年增長1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65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30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2%和13%。

2015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33.8億元,年均增長11.9%;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5.65億元,年均增長2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億元,年均增長13.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466元,年均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8114元,年均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6億元,年均增長16.9%;城鎮化率27.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8.5:57.2:24.3調整為2016年的14.8:61.7:23.5。

2016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39.6億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長10.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6.1億元,是2011年的1.61倍,年均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068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612元,是2011年的2.2倍,年均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2.3億元,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4億元,是2011年的3.7倍,年均增長30.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59:26。

2019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72.29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29億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68.75億元,同比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75.24億元,同比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為16.4:39.9:43.7,貢獻率分別為21.9%、26.0%、52.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4、1.7、3.3個百分點。

2017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152.7億元,增長9.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95億元,增長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7.6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7億元,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7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8元。

2020年,古藺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9.8億元、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9億元、增長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3元、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1元、增長9.5%。[3]

古藺夜景

第一產業

2013年,糧食產量達到4.87億斤,發展生態畜牧、有機紅糧、山地烤煙、優質果蔬、地道中藥材等五大特色農業,新增果蔬、中藥材各1萬畝,建立了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和交易平臺。2013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9.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2元,比2012年增長17.9%;農民人均純收入4925元,比2012年增長22.6%。

2014年,糧食播面126萬畝、產量5.04億斤。出欄生豬53.4萬頭、肉牛3.4萬頭、商品羊7.8萬只、家禽113萬羽,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1個。種植烤煙6.25萬畝,完成收購10.78萬擔。新發展水果2.6萬畝,建成甜橙萬畝示范基地2個。種植蔬菜19萬畝,建成高山蔬菜示范基地2個。新發展綠茶1萬畝。建成1000畝趕黃草GAP認證基地,開展趕黃草食藥同源認證工作,新增中藥材1萬畝。古藺麻辣雞、手工面亮相《舌尖上的中國》。農業總產值32億元,比2013年增長4.5%。

2015年,古藺縣農業總產值36.1億元,增長5.1%。新發展種養大戶120家、家庭農場30個。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24個,畜牧業產值18.7億元;新增水果1萬畝、蔬菜1萬畝、茶葉2000畝;種植烤煙6.5萬畝,完成收購15萬擔;新增中藥材1萬畝。

第二產業

2014年,1-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4%,增速高于四川省3%,低于瀘州市0.5%,比1-2月回落1.8%,比1-3月回落0.1%;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5%,重工業增加值下降14.2%。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5億元,增長37.0%,增速分別高于全省23.8%、全市0.8%,比1-2月上升7%,比1-3月回落0.6%。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加28.8%,拉動GDP增長12.8%,對經濟的貢獻率達7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增加值31.2億元,同比增長45.2%,增速位居瀘州市第一,縣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8億元,同比增長42.8%。古藺縣注冊酒類生產企業達32戶,全年白酒總產量逾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8.9億元,同比增長96.7%,拉動古藺縣工業增長46%。煤礦開采投資總額超過2.6億元,全年原煤產量達274萬噸,實現總產值8.5億元,征收煤炭稅費1.69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1-4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85億元,增長55.7%,醫療衛生支出1.24億元,增長21.2%,農林水事務支出3.41億元,增長11.4%。實現稅收總收入3.62億元,下降44.0%,其中,國稅收入1.6億元,下降55.8%,地稅收入2.02億元,下降29.1%。

2014年,古藺縣黃荊老林、太平古鎮景區通過國家4A復檢,黃荊老林創建為省級旅游度假區,馬嘶鄉創建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鄉鎮,實施桂花恐龍足跡化石資源詳查和保護工作,古藺花燈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打造雙沙菜花節、箭竹苗家風情節等活動。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2億元。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89.4億元,貸款余額達75.6億元,與年初相比分別增長15.6%、11.2%。第三產業增加值28.8億元,比2013年增長10%。

交通運輸

鐵路事業

敘大鐵路于2011年開建,西起敘永縣敘永鎮,東至古藺縣大村鎮,全長85.5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該鐵路承擔古敘礦區煤炭物資外運任務,同時承擔古藺、敘永大宗長途貨物的運輸任務,是繼隆納、納敘鐵路通車后南向延伸的重要通道??偼顿Y38.86億元,全長85.538公里。

古藺縣連通隆納、納敘鐵路,形成隆昌至大村248.6公里地方鐵路運輸線。鐵路沿線設敘永、涼水井、震東、古藺、五里坡、龍山、青龍、大村等8個車站,有大中型橋梁52座,隧道34座,橋隧比高達82%,是四川橋隧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普速鐵路。鐵路通過喀斯特地質高度發育地區,沿線地質條件異常復雜,施工難度不亞于成昆線和宜萬線。

敘大鐵路是繼隆納、納敘鐵路通車后向南延伸的重要資源通道。由于縱貫礦產資源富集的烏蒙山區,敘大鐵路(敘永段)的全線貫通,將為國家級貧困縣古藺、敘永的發展注入活力。

敘大鐵路在2018年7月12日全線貫通。

公路事業

質量工程

2008年,古藺縣有客運線路96條、客運車輛373輛;另有出租汽車50輛,公交車18輛,貨運企業18家、貨運車輛1984輛。

2013年,古藺縣新增出租車等客運車輛190輛,新增客運班線40條。

截至2015年,古藺縣公路總里程2551公里,其中國道35公里、省道128公里、縣道526公里、鄉道及專用公路672公里、村道1190公里,路網密度78.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級、次高級路面(水泥或瀝青)鋪裝里程835.9公里。古藺縣鄉鎮客車通達率達100%,行政村客車通達率92%。

2017年,古藺縣將開工建設赤古金高速、國道352、省道442;打通融黔通道9條,建成赤水河環線扶貧公路,改造農村公路3200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全面構建“一縱三橫一環線”交通網絡,建成川南黔北交通節點城市。

瀘州市古藺縣西區樞紐建設工程于2016年3月開工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300畝。

高速公路

敘古高速公路

敘古高速公路是四川高速路網S26宜古高速的組成部分,起于瀘州市敘永縣正東鎮,止于古藺縣二郎鎮川黔界;是橫向出川重要通道及川滇黔渝結合部高速公路網絡主骨架之一。線路位于瀘州敘永縣、古藺縣境內,全線長67公里,總投資80億元,建設工期4年。敘永至古藺縣城段25公里已于2016年9月26日建成通車。2017年1月1日,敘古高速公路古藺縣城至太平鎮段31公里正式面向社會開放通車。受貴州省江習古高速公路接線位置調整影響,剩余太平鎮至川黔界段9公里未開工,計劃與貴州省江習古高速公路同步建成。

江習古高速公路

江習古高速公路(重慶江津區—習水縣—古藺縣)起于重慶江津至四川合江的刁家互通,途經江津慈云、李市、蔡家、柏林、四面山、寨壩、溫水,貴州習水、永樂、習酒鎮,四川二郎、太平、古藺,全線長約153公里。[5]

古仁高速

古仁高速公路(四川古藺—貴州仁懷高速公路)起于古藺縣龍山鎮,通過T型樞紐互通接規劃的合江(九支)—赤水—古藺—金沙高速公路,途經魚化、大村、丹桂等鄉鎮,至于貴州省仁懷市高大坪鄉,與G4215蓉遵高速以T型樞紐互通相接。項目全長約68公里,其中四川境內約50公里,貴州境內約18公里。四川境擬采用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路基寬25.5米,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估算投資約80億元。

古金高速

古金高速(四川合江—貴州赤水—古藺—貴州金沙)項目起于G4215蓉遵高速合江縣九支鎮,經敘永縣大石鄉、水尾鎮、古藺桂花鄉、黃荊鄉、古藺鎮、龍山鎮、觀文鎮、白泥鄉、椒園鎮,經貴州省金沙縣,在西洛鄉跨杭瑞高速接修文縣貴陽外環高速公路。項目全長約265公里,其中貴州境內約140公里,四川境內約125公里。四川境擬采用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路基寬25.5米,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估算投資約202億元。

水運事業

2016年,古藺港區岸線總長14公里,可利用岸線2公里,是瀘州港重要組成部分,地處長江流域上游內陸腹心地帶,是長江黃金水道赤水河流域唯一綜合性港去,距長江航道170公里,與周邊的敘古高速、仁赤高速、藺郎路、古赤路、敘大鐵路等骨干路網相連,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古藺港區綜合建設包括:財灣散貨碼頭、雞扒坎件貨碼頭、高粱灘農產品裝卸碼頭、岔角灘客運碼頭。截至2016年,古藺縣有19家港口企業,主要從事煤炭運輸。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08年1月,古藺縣有公辦各級各類學校397所,在校生174867人,其中:小學350所(城區小學2所,鄉鎮中心小學25所,片區中心校47所,一般村小276所),學生99838人;初級中學38所,學生43860人;普通高中3所,學生8227人;職業中學2所,學生476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生70人;公辦幼兒園2所、民辦幼兒園70所,在園學生18104人;教師進修校1所。

有公辦教職工5865人,其中管理人員31人,工人72人,專任教師5762人。

全縣校舍建筑面積為591189平方米,其中小學校舍建筑面積315182平方米,中學校舍建筑面積161517平方米,其他學校校舍建筑面積114490平方米,義務教育階段生均校舍面積為3.1平方米。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高中(職)教育

序號

學校

性質

1

古藺縣職業高級中學校

四川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

古藺縣大村職業中學校

職業高級中學

3

古藺中學

四川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4

藺陽中學

瀘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5

古藺縣金蘭高中

小學、初中、高中

6

古藺縣實驗學校

分小學部和中學部(含初中、高中)兩期建設

7

古藺縣白沙中學

完全高級中學

8

古藺縣皇華中學

完全高級中學

初級中學

(*排名不分先后)中城中學、古藺鎮中學、古藺縣實驗學校、桂花中學、大寨中學、烏龍中學、箭竹民中、建新中學、馬蹄中學、護家中學、魚化中學、馬嘶中學、椒園中學、白泥中學、回龍中學、石鵝中學、石寶中學、水口中學、巖灣中學、李家寨中學、土城中學、興本中學、復陶中學、石屏民中、太平中學、雙溪中學、玉田中學、彰德中學、黃荊中學、德耀中學、白沙中學、龍山中學、觀文中學、丹桂中學、東新中學、二郎中學、永樂中學、小水中學

文化事業

2015年,古藺縣創建黃荊老林、太平古鎮為國家AAAA級景區,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5個、示范村2個,榮獲“省級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郎紅軍街等4個村(社區)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古藺花燈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古藺麻辣雞和古藺面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016年建成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269個村級文化室配齊設備,成功舉辦四渡赤水戰役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發展數字電視“戶戶通”1萬戶以上,建設農村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20個,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228場。發展健身休閑項目,豐富體育賽事活動,大力開展全民健身。

醫療衛生

2013年,全縣累計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052萬元。2014年,古藺縣開展國家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創建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支出醫療救助3610萬元、醫療待遇3.6億元,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9.7%。

2015年,古藺縣有縣級綜合醫院2家(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婦幼保健院1所、12個規范化鄉鎮衛生院,有169個甲級村衛生室。

2015年,古藺縣改擴建皇華、石寶等4個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鄉村醫生簽約服務,成功創建“省衛生應急綜合示范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醫保參保率分別達96%、98%。

縣級綜合醫院

序號

醫院名稱

等級

1

古藺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2

古藺縣中醫院

二級甲等

社會保障

2013年,古藺新全年民生累計支出28.5億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79.2%。實施整村扶貧推進項目12個,易地扶貧搬遷333戶,扶貧解困20460人。社會保障救助不斷加強,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城鄉居民參保率達98%;免費培訓城鄉勞動力1.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6.1萬人,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154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2%以內。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901戶,建成保障性住房1467套,完成棚戶區改造226戶。

2014年,古藺縣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068萬元,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8個,城鎮新增就業404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支出城鄉低保9428萬元、養老待遇4.8億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1%。

2015年,古藺縣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發展市場主體3562戶,實現勞務輸出25.2萬人次。大力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生態項目,新增森林面積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9.8%。

截至2016年12月,古藺縣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園3個,成功創業1020人,穩定就業17300人。

歷史文化

人文古藺

據史載,最初生活在古藺這片土地上的是僰、濮、羿、苗等民族。東漢末年,貴州西北部彝族北上,向赤水河上游地區發展,史稱彝族“址勒”部落,逐步發展為古藺地域的主體民族。到明代,其實力范圍已遍及古藺全境,建立土司制度,彝族奢氏世襲首領職務,統治古藺地域。明末清初,漢民族開始進入古藺地域,逐步發展成為古藺地域人口最多的主體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彝族土司治所(永寧安撫司、宣撫司)形式在永寧(敘永),實在古藺場,世代相襲,使古藺場成為古藺地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藺積淀了多民族團結奮斗的歷史文化,傳承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

古藺縣馬蹄鎮境內,尚存已有600余年歷史的奢王府遺址。

地名由來

清光緒三十四年,永寧縣移治于古藺場。宣統元年,改縣名永寧為古藺,取“古藺州”之意,屬永寧直隸州管轄。

說法一

古藺古為西南夷地,系彝、苗、羿人聚居地區。古藺境為唐代羈縻藺州地,藺州盛產藺草(燈心草),唐宋之世地無珍重,每歲土人以草織花席,故名。

說法二

“古藺”與“永寧”同義。民國余達父《且蘭考》:“按藺即寧之轉?!?/span>

說法三

四川省高校文科學報編輯研究會理事趙永康撰文稱《唐書》所記能州和《宋史》里的藍州,就是藺州。藺州的得名,源于定居柏雅妥洪(落洪)、世代雄長一方,以“藺”為名的“藺蠻”彝人扯勒部族。宣統元年(1909年),永寧縣改名為古藺,取“古藺州”之意,屬永寧直隸州管轄。

長征精神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三渡在古藺。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古藺境內轉戰54天,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取得了長征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古藺境內太平渡、九溪口、二郎灘、草蓮溪是紅軍四渡赤水第二、三、四渡的重要渡口;白沙、魚岔、回龍場、太平渡曾是紅軍指揮機關所在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曾在白沙發出《告全體紅色戰士書》,先后有800余名工農子弟和青年學生加入紅軍,投身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之中,長征精神代代繼承。

名酒文化

郎酒

二郎灘鎮古為夜郎之地,土著稱為“僚人”。其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當時,赤水河谷中存有一種名叫“枸醬”的植物,被他們采來制酒,這是醬香酒的由來。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欽命,將二郎灘一帶生產的“枸醬酒”定為貢酒,特供皇家享用。此處的酒稱為郎酒,既與二郎鎮有關,也與夜郎有關。

古藺縣依托獨特的白酒文化資源,著力實施名酒品牌戰略。整合天地寶洞、美酒河、青龍洞、鹽運碼頭、紅軍長征遺址等資源,打造二郎鎮為體驗醬酒文化的特色旅游小鎮。此外,古藺酒街集酒文化體驗、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為一體??h城是酒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民俗文化

作為四川省少數民族散雜居大縣之一,古藺縣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保存完整?!肮盘A花燈”、“古藺黃家揚琴”、“古藺山歌”和“古藺大寨苗族踩山節”分別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精神風貌

縣花縣標

蘭花文化

縣花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古往今來,中國人非常喜愛蘭花,形成了豐富、高雅、深刻的蘭文化。古藺盛產蘭花,被譽為“春蘭之都”。以蘭花作為縣花,不僅因為古藺蘭花的奇異和美麗,更諭示著古藺人將以高潔、雅秀、幽遠的人文精神自勵,同時也將提升古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古藺蘭花產業和蘭花文化的發展。

古藺縣城最大的街道名為金蘭大道,新城西區修建蘭西大道,縣城中心的音樂廣場名為金蘭廣場。

縣標文化

古藺縣標志用四片飄逸的花瓣構圖,將“古藺”的拼音首寫字母“GL”變形如一朵優雅靈動的蘭花。四片花瓣象征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主戰場和“陽光、活力、和諧、美好”四個古藺的建設,紅色象征著古藺的紅軍精神、紅色文化、紅色熱土。[6]

古藺精神

“樂觀自強·神采飛揚”

解讀:

樂觀就是迎難而上,有朝氣和激情,體現陽光、活力、和諧、美好。自強就是戰勝困難的實干和勇爭一流的精神。只有樂觀自強,我們騰飛的翅膀才不會沉重,我們前進的車輪才不會遲滯,遇到的困難才能變為機遇,工作才會變為幸福體驗。過去,古藺靠樂觀自強從勝利走向勝利,靠樂觀自強戰勝了冰凝災害;今后,古藺還要靠樂觀自強繼續開拓新的事業。

從國家來說,我們的祖國日益繁榮富強,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欣逢盛世,我們中國郎正該“神采飛揚”;從地方來說,古藺有“中國郎”,郎酒因古藺而生,古藺因郎酒而名,值得我們“神采飛揚”;今后,古藺人要以更加蓬勃向上、積極有為的精神狀態來創造新的未來,樹立“神采飛揚”的古藺人新形象。

地方特產

古藺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郎酒、潭酒、古藺老臘肉、古藺手工面、古藺牛肉干、古藺蘿卜干、古藺趕黃草、古藺蘭花等

風景名勝

黃荊老林

黃荊老林旅游景區

黃荊老林旅游景區位于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西北部,是國家AAAA級景區。屬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帶的赤水河流域,面積43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6%以上,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典型的白堊系紅色砂巖中山峽谷丹霞地貌區,也是地球同緯度(北緯28°C)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

太平古鎮

太平古鎮位于四川省古藺縣西北部,古藺河與赤水河在此處交匯,距縣城古藺35公里。古鎮有積淀深厚的紅色文化。1935年“四渡赤水”,中國工農紅軍在古藺縣境內轉戰54天,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紅色遺跡和革命文物。景區是川南獨有的山地古鎮?,F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房屋,采用古代干闌式和吊腳樓等建筑構架,呈現“臺、吊、錯、挑、梭、靠”特色。景區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部,其文化特征體現了地區與民族特色的大融合。

太平古鎮是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十大最宜業街巷”、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7]

大黑洞景區

大黑洞

大黑洞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包括箭竹鄉全境,包括喀斯特地貌奇觀大黑洞和森林、草場等自然景觀,以及苗族風情人文景觀兩大部分。占地4800畝,總共有42處大景觀。主要分為苗寨民俗文化區、大黑洞秘境觀光區、游客中心休閑運動體驗區、哆彩苗嶺休閑游憩區。苗族建筑、服飾、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踩山節、姐妹飯節、龍船節等節日文化如磁石般吸引著八方來客驚奇的目光。

古郎洞風景區

古郎洞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四川古藺縣東新鎮,距離古藺縣城52公里,古藺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云貴高原北麓,赤水河及其大小支流穿插迂回,地貌呈現出地勢高峻,河谷深切的特點;石灰巖發育出眾多溶洞,古郎洞是赤水河流域景觀比較豐富、發育比較完整的代表性溶洞。洞內景觀奇特,暗河密布。全洞共分上、中、下三層,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內面積近60萬平方米,地下暗河長達數十公里。與其它洞穴類景區相比,古郎洞別具風格。

紅龍湖森林公園

紅龍湖森林公園位于古藺縣城北部,距縣城區19.5公里,與黃荊景區緊密相連,面積達30平方公里。整個湖區由紅龍湖、月兒湖、琴蛙湖等大小7個湖泊組成,象七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海撥1600多米的崇山峻嶺之中,最高峰新街坪達845米。

二郎古鎮

二郎鎮位于四川省盆地南部邊緣,是全國100個著名鄉鎮之一。紅軍二、四渡的渡口和紅軍開倉分鹽的舊址就在二郎鎮。紅軍渡口位于二郎古鎮下場口。1935年紅軍長征時,先后兩次在此搶渡赤水河,進行了著名的二郎背水戰。美酒河位于赤水河北岸,集奇、險、峭、峻、秀為一體,因盛產美酒而得名;摩巖石刻“美酒河”秀于古藺縣二郎鎮赤水河上游3公里北岸蜈蚣巖上,每字面積1600平方米,1999年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天、地寶洞屬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總面積2萬平方米,是國家名酒郎酒的天然儲酒庫,被稱為“酒陣兵馬俑”。美酒河的十里長灘,是赤水河上六十四個險灘中險峻的集中處,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際攀巖、洞穴探險及飄流基地,堪稱險灘漂流。

郎鎮蜈蚣崖峭壁的天寶洞、地寶洞,是云貴高原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其地質年齡為一億八千萬年。此前為海底世界。兩洞原名“天保洞、地保洞”,后更名為“天寶洞、地寶洞”,天地寶洞上方還有一“人和洞”,取意“天地人和”。天寶洞洞口峭壁上鐫刻的“天寶洞”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劉尉所題。天、地寶洞于上世紀70年代初改造完成,總面積達1.42萬平方米,用于儲存郎酒使用至今。洞內有土制陶壇萬余只,儲存基酒數萬噸。天地寶洞儲酒堪稱中國一絕,有“中國酒壇兵馬俑”之稱。1999年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當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庫。2007年入選四川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沙花海

雙沙花海

雙沙鎮地處古藺南緣。雙沙有萬畝花海(油菜花);獨特的喀嘶特地貌孕育了雙沙眾多的溶洞;此外,還有風光秀麗的瓊粼湖,險峻奇美的蓮花峽,神奇幽幻的一線天,五光十色的新月潭等。獨特的地形地貌使雙沙成了攀巖、滑翔等戶外運動的理想勝地。此外雙沙還有著美麗的苗家服飾,苗族風情。[8]

世界酒城宮旅游度假區

水口鎮是瀘州最東部的鄉鎮,距縣城95公里。全鎮覆蓋率超過50%,有兩江瀑布、青云湖、碧云寺、柏臘楊梅林海、農耕博物體驗區等旅游地。

水口鎮正在打造世界酒城宮旅游度假區,該項目位于黔北入川第一鎮的四川古藺縣水口鎮,項目由四川古藺酒城宮旅游發展公司開發,項目總投資為70.3億元,占地面積約18.7平方公里(含水口鎮浮云、水口、密臘等村區域的山場、林地、河流等),分四期逐步開發世界酒城宮旅游度假區。

火星山森林公園

火星山森林公園位于古藺縣城北郊,以火星山得名。占地300余畝,公園以火星山為中心,東西綿延各10公里,種植林木3000余畝。明代奢香在此建有五鳳亭,1976年始建為公園。從城北山腳造千余級至山頂,上建有“了然亭”、“九翠樓”、“留丹亭”等建筑群體,頂峰有“長征二號捆綁運載火箭”火箭殼。

大寨苗族鄉

大寨苗族鄉位于古藺縣西部,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區,四周山巒疊嶂、雄奇險峻,中心開闊平坦,土地肥沃。大寨旅游的最好季節是每年4月-11月,氣候涼爽宜人,日均氣溫在22℃左右,是天然的避暑勝地、森林氧吧、花卉天堂。大寨苗族鄉以生態、民俗旅游為主,特色農業觀光、綠色休閑、有機食品為要素的現代旅游形態,建設了大寨鄉旅游五大節點,即寶佤風情、溶洞探秘、海棠湖韻、大寨農莊、明鏡新村,全鄉形成旅游一村一品,將民族風情、生態環境、特色農業、餐飲文化有機結合,其中大寨寶佤山踩山已成功申報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寨苗族鄉

著名人物

奢香:彝族名舍茲,又名樸婁奢恒。元末明初人,彝族女政治家。出生于四川永寧(今古藺),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14歲嫁往水西,是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隴贊·藹翠之妻,婚后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幼時聰明多才,受族人稱贊。明洪武十六年(1383)因夫年老,奢香代理其職務。

鄧均吾:本名鄧成均,筆名均吾、默聲?,F代詩人,翻譯家,教育家,文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星: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2002年1月經中央批準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

陳之光: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傅華封:名傳山,一名嵩炑,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試補學官弟子員,時華封26歲,有鑒于縣境匪患頻仍,荼毒鄉里,乃棄仕途,招募丁壯,籌辦團練。不久當上團總,帶兵肅匪,地方安靖一時,縣人稱慶。

駱健郎:一·二八抗戰烈士。為表彰其功績,軍部追授于營長級銜;國民政府在其家鄉田壩寨樹碑,上書“與子同仇”四字;古藺縣政府亦將田壩寨命名為彰德鄉。

陳紹清: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九七九年三月,按副軍職待遇離職休養,一九八八年七月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城市榮譽

古藺縣入選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

先后獲得:全國性醬香酒生產基地、中國西部百強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區環境規劃示范城市優秀案例”、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全國深化縣城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全國第二批新農保試點縣、國家首批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縣、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首批試點縣、中國國家農業部全國肉牛養殖和商品豬養殖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基地縣、中國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烤煙生產先進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高粱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首批土地開發整理示范縣、全國營養改善計劃工作先進縣;

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四川體改試點縣、四川省中醫先進縣、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鄉村旅游強縣、四川省第二輪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四川電商十強縣、四川省人才優先發展試驗區首批試點縣、四川省食品工業15強縣、省環境優美示范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綠化模范縣、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試點縣、省級教育工作先進縣、省級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全省現代化農業產業基地重點縣、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1998年2月,古藺縣被列為國家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建設縣。

1999年2月,古藺縣被國土資源部列為全國首批土地開發整理示范區的14個縣市之一。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2月18日,退出貧困縣。

2020年6月29日,入選四川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9]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10]

2014年11月,古藺縣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

2020年12月3日,入選第五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21年2月,被評為2020年度四川省農村改革工作先進縣(市、區)。[11]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12]

2021年8月,被命名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1年8月26日,入選第三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公示名單。